烏俄之戰 日本如何面對亞太區域安全

主持 陳國雄|前台灣安保協會秘書
主講 李明峻|台灣安保協會副理事長
與談 林彥宏|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

陳國雄:

在場的前輩、貴賓大家好,我是陳國雄,擔任今天的主持人。這一場要講日本在亞太地區的重要性。大家都知道美國的軍事力量全球第1,日本則是排名第4。這兩個的軍事力量相加,完全有能力來捍衛他們共同的戰略目標。2021年10月的時候,岸田文雄剛選上日本首相,美國總統拜登馬上致電,並告訴他一句非常重要的話:美日同盟是印太地區和世界安全並繁榮的基礎。

其實近三十年來,每一次美國總統與日本首相互訪、舉行國防會議的時候,都會強調美日同盟是區域安全的基石。

日本的和平憲法限制其不能出兵外國,但它現在可以派兵去海外。十年前,日本就有所謂「先制攻擊隊」的討論。日本的外交策略也非常精明。在亞洲地區,除了中國和朝鮮以外,其他亞洲國家都跟日本關係良好。日本跟許多東南亞國家也有海上安全的合作關係,例如針對越南和菲律賓,日本就有捐贈巡邏艇、巡邏艦和部署在海岸的雷達。

日本在整個亞太地區投注的心力越來越多,角色也越來越重要。所以今天要研討,日本針對俄烏戰爭,在亞太地區要如何因應。今天請到兩位日本通的專家,可以為大家提供很好的觀點和視野,首先請李明峻教授來主講。

李明峻:

今天很高興有這一個機會跟大家討論,日本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政策和態度有什麼改變。大家都知道日本因為和平憲法,不能有自己的軍隊。所以在冷戰時期,日本對國際事務沒有很關心,以前的首相也常常針對國際事務失言。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的時候,日本當時候的外交政策叫做「支票外交」,你要去可以,我出錢,但我不會出兵。所以聯合國多國部隊過去,但日本沒有派兵。也因為國內爭議不斷,比較左派的人士反對日本參加國際軍事行動,日本都沒有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。1992年日本通過PKO(Peace Keeping Operations,《協助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法案》)相關法案,可以派出自衛隊前往柬埔寨,是日本很大一個突破。
這次說烏俄戰爭其實說法不太正確。兩個不是互毆,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。

台灣在亞太地區很重要

日本和台灣是命運共同體。右手邊是世界最大的海,左手邊是世界最大的陸地(歐亞非),以前所說的「世界島」(1904年Halford John Mackindern所提出的觀點),大陸的勢力和海洋的勢力在這裡交匯。以前都覺得日本很需要來保護台灣,但現在的情勢改變了。台灣沒做什麼,日本就為台灣擔心得要死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請看圖,這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五個海峽,最北邊是韓國和日本中間的對馬海峽,接下來是台灣海峽、巴士海峽、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,台灣控制了其中兩個。台灣現在的航運非常重要,這是世界最繁忙的20個港口,大部分都要經過台灣海峽附近。

台灣的戰略位置,剛好在東北亞、亞洲大陸和東南亞之間。台灣如果作為一個軍事基地,亞洲重要的城市都在以台灣為中心的2500公里同心圓的控制範圍之內。所以這是台灣目前的重要性,美國、歐洲各國都知道。南海、東海的演習,德國、西班牙、加拿大的軍艦都來了。為了亞太安全、第一島鏈、第二島鏈,第一、二島鏈基本上都從日本出來。日本和美國簽訂的美日安保其實也是國際社會的公共財。

中國一定要突破島鏈,所以要從東海和巴士海峽出來,並且一直在南海填海造陸。中國軍機最近不斷騷擾台灣西南空域,位置也在巴士海峽這裡。現在兩條島鏈已經不太夠,新的概念已經有第三島鏈,從阿拉斯加到紐西蘭。對台灣來說,第二條和第三條對美國有意義,對台灣無意義,因為台灣就是第一條。我們沒有後面了,突破我們這裡就沒有我們的角色了。對台灣來說,我們只要專注第一島鏈即可。

中國很多的飛彈就會針對這個戰略思考。中國的軍機艦在台灣四周巡航已經多年。日本的政治人物只要立場親中,基本上都不會當選了,韓國剛選完也是。中國的外交越來越困難,台灣、韓國、日本都是民主國家,政治人物要看人民的民意。民意既然都對中國不友善,政治人物也會受到制約。

日本和中國的矛盾,其實比中國和美國的矛盾還要大。美國畢竟有國際上的一些考量,但日本跟中國有歷史上的矛盾,也有釣魚台領土的矛盾。2017年開始,中國的軍艦開始在日本四周巡航。現任首相岸田文雄處理中國和俄羅斯問題的態度,就是繼續強化日美同盟,支持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,務實又強硬。

這就是以前我們常常在講的,客氣但堅定,岸田首相就是這一個態度。所以日本持續增加飛彈防禦系統。針對俄羅斯,也要求歸還北方四島才能締結和平條約,並修改法律以發動先制攻擊。所以中國覺得日本對其不友善。去年選舉以前,中國和俄羅斯進行了海上的軍事演習,日本的電視有拍攝紀錄。接著中俄穿越日本本島和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,中間最窄的地方不過18、9公里。他們以一個聯合艦隊的形式穿越。

亞洲小北約成型中

2021年10月17日,剛好日本首相選舉前十幾天,中俄艦隊又穿越津輕海峽,經過太平洋,再從九州的大隅海峽繞回來。俄羅斯的港口在海參威,中國的在青島。所以日本和美國要加強防衛。

中俄軍艦繞行日本事件之後,美國的航空母鑑跟日本的護衛艦就在南海演習。現在不只美日安保,還有一個國家越來越多參與軍事的同盟,就是澳洲。中國對澳洲周邊國家(如索羅門群島)越來越多援助,或是干涉其國內政治。因為日本跟俄羅斯的關係緊張,所以日本很多的天然氣和石油就是從印尼和澳洲進口。而中國就跟從印尼、澳洲到日本之間沿途航線的國家建立關係,試圖切斷日澳之間的航運線。現在不只是美日同盟,是美日澳的防衛。原本澳洲的潛艦標案由法國得標,但那是一款柴電潛艦,能夠下潛的時間有限。所以澳洲現在和美國、英國改作核子潛艦。核子潛艦在緊急的時間可以下潛一年,航程也可以及於南海。

2022年3月14日,日本、美國和澳洲在南海聯合軍事演習。日本因為憲法的限制,很多項目不能參與。但因為聯合國憲章第51條針對集體自衛權的保障,所以日本可以參與,但不可以攻擊別人。自衛隊不是徵兵制,兵源也沒有那麼多。所以日本在聯合軍演中的角色,主要就是反潛作戰。日本反潛作戰做得不錯,所以在聯合軍演中擔任反潛作戰的分工角色。另外,為什麼在南海軍演?因為中國主要的潛艦基地就在海南島。

日本也有反潛直升機,P-1反潛機。但反潛直升機沒辦法直接飛到南海,所以用直升機航空母艦運載,分別是加賀號和出雲號。加賀號和出雲號的飛行甲板除了能停放直升機,也能停放F-35,因為F-35的垂直起降構型不用跑道即可以垂直起降。

日本首相安倍晉三、外相麻生太郎在2006年就提出「自由與繁榮的弧」(日文:自由と繁栄の弧;英文: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),就是針對中國周邊的國家,在經濟以及各方面合作。之後,2015年安倍晉三還提出「鑽石安全保障」的概念,剛好日本、印度、澳洲和夏威夷連起來,變成一個鑽石的形狀。川普又將其修正,將夏威夷改成美國本土。美日印澳之間的會議,已經越來越多。這有可能變成亞洲版本的北大西洋公約或小北約。美日的印太戰略和一帶一路開始競爭印度洋和太平洋區域。

日中競爭是全面性 日本推動經濟安保

在日本、印度和澳洲的三角之中,台灣因為控制兩個海峽而顯得非常重要。美國也為了遏止中國而提出「C型包圍網」(C encirclement ring ;C-pocket)的概念。日本為了因應新局勢,自2019年起往後五年內,國防預算總額要達到27兆日圓。駐日美軍到2021年9月已經達到5.6萬人。2022年起,日本每年要為駐日美軍支出1兆日圓的預算。日本目前的軍事支出佔全世界的第八名。日本自衛隊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也越來越多,表示其在國際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。

不但是軍事和外交,日本和中國的競爭是全面性的。所以岸田文雄當政之後,便推動《經濟安全保障推動法案》,確保日本的半導體供應無虞。日本因為跟中國買很多東西,連棺材都有百分之八、九十由中國進口,中國如果經濟制裁日本,將使日本人無棺材可以用。中國出口到日本很多水餃,所以日本很多拉麵店的水餃都由中國進口。也曾經發生過中國人對日本不滿,在水餃裡面下毒。日本曾經調查,中國進口產品的市佔率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商品項目,亞洲國家平均是三百多項,美國是五百多項,日本則是一千三百項左右。日本是美國的兩倍還要多。基礎建設的部分,包括海底電纜等項目,興建前都要事前審查。

總結這一個《經濟安全保障推動法案》總共四個重點:第一是供應鏈的堅韌化。所以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就跟台積電合作到熊本設廠。熊本的產能不可能滿足日本全部的需求,但至少可以加強韌性。第二是維持基礎建設功能。日本由於少子化,滑雪場越來越難經營,於是中國資本就趁機收購,高爾夫球場也是。導致中國在日本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多。這部分日本越來越注意,因為很多中國買的土地是水源地。第三是專利非公開化。現在很多專利技術都要公開,才能告知其他人不得抄襲。但這會造成另外一個問題,一旦公開,中國就會抄襲。所以政府就說,重要的專利不要公開,政府會予以補貼。此外,這一個法案有設計刑責,如果法案有不得公開的資訊外流,最高可以判處兩年徒刑。所以可見日本對中國的提防越來越多。第四是確保技術基礎。以「事先審查制度」避免可能對日本造成威脅,如通訊、能源及金融等的外國基礎設備。

俄烏戰爭後 日本可望修改憲法第九條

此外,日本在2021年的防衛白皮書提及新的飛彈、軍艦和太空作戰技術。尤其2021年的防衛白皮書提到防衛台灣的重要。於是中國就向日本抗議,要求日本不得出版防衛白皮書,於是引起很大的爭議。當然,日本最大的問題就是憲法第九條:「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,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戰爭、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,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。為達到前項目的,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,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。」其實,聯合國憲章也有類似的規定,所以這一部分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。比較有問題的是第九條第二項:「為達到前項目的,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,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。」所以導致日本除了自衛戰爭以外都不能打。

因為憲法第九條,日本不能徵兵,就沒有後備軍人。日本的自衛隊只有十幾萬員額,如果發生衝突,不知道可以支撐多久。日本也因此沒有緊急體制,不能發布戒嚴、不能發布總動員令,不能徵用民間物資。日本憲法並沒有規範自衛隊,那是自衛隊法,日本的反對派就主張,自衛隊是合法,但是違憲。上述三點對日本的國防發展有很大的限制。

安倍晉三擔任首相以來,對日本的體制有極大的調整,但就是沒辦法修改憲法。但因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,所以機會來了。今年七月參議院選舉,如果自民黨又贏得選舉,或是維新會贏得選舉,親中派又大輸,憲法就可能修改,至少自衛隊可以入憲。

美國目前對台灣有很多保障,例如《台灣關係法》、《台灣旅行法》等等,今年三月還通過法律要求美國政府的地圖要誠實,不能把台灣畫成中國的一部分。但是日本沒有一個法律提到台灣。連交流協會前一陣子才由「財團法人交流協會」更名為「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」,但那是民間組織。所以大家也會討論,日本是不是要通過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,至少把台灣放在日本的國內法內。前天安倍晉三跟蔡英文視訊會議,名稱叫做「日華懇談會」。

日本在發生烏俄戰爭後有很大的進步。過去日本奉行支票外交,都沒有直接的參與。這三十年來,日本逐漸進步,開始派出維和部隊。這一次,日本的作為像是一個正常國家,第一時間就聲明俄國違反國際法和烏克蘭的主權一體性。此外,日本是亞洲制裁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最快的國家,並出資一億美金援助烏克蘭,甚至接納烏克蘭的難民入境。民間的動作也很多,至少有70個人報名參加傭兵,許多大學也發動對俄羅斯的抗議。日本在亞太安全保障的角色越來越重要,希望在今年七月選舉過後,可以完成修憲,未來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。我今天講到這裡,謝謝。

陳國雄:

感謝李教授精彩的分享。接下來請林博士繼續發表。

林彥宏:

謝謝國雄前輩和在座的會員。我利用一段時間針對日本在亞洲的安全保障做補充,從我自己的觀點跟大家分享。第一,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日本產生很多風險,也促使內部政策改變。第二、戰爭至今已經一個多月。三月份的時候,北海道海域有很多俄羅斯的軍艦,通過津輕海峽。在同一天,有多艘兩棲登陸艦通過。日本自衛隊透過攝影發現,登陸艦上有許多卡車,是不是用以支援烏克蘭戰爭不得而知。北韓也對日本造成很多威脅,昨天又發射一枚飛彈。第三,中國對東海、尤其是釣魚台附近,不斷以船艦通過。

俄烏戰爭造成日本戰略改變

所以對日本而言,有三個最大的威脅。日本每年都會發表《防衛白皮書》,早期日本將北韓當作首要威脅,這兩年改為中國。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,防衛白皮書要怎麼寫?當然還是配合美國。3月9日,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拉特納(Ely Ratner)出席國會聽證會表示,印太地區是美國國防部認定的優先戰區,表示歐洲戰成那樣,但美國的重點還是放在印太地區。印太戰略最重要的國家就是日本。美日同盟的關係剛剛也說是一種公共財,自從1960年《美日安保條約》簽署以來,維持東北亞的安全。

我提供一個數字,最高峰時美軍在日本有77個軍事基地,大約30幾個基地部署在沖繩,不論是艦隊還是空軍,力量算是很大。因為日本憲法的限制,自衛隊沒辦法增加太多,不過至少也有陸、海、空軍。早期日本的政策是要防守北海道,如果俄羅斯要攻擊的時候,會部署很多的陸軍在北海道。所以日本陸軍的員額總共十幾萬員。但陸軍在戰爭時發揮的作用有限,所以日本內部就產生改革的聲音。2017年的時候,日本將部分的陸軍改編為「水陸兩棲」,也就是海軍陸戰隊。成立海軍陸戰隊最大的目的是針對西南諸島。西南諸島的範圍是從九州到與那國島的島嶼區域,由南到北差不多有兩千多公里。兩千公里的範圍內,大約有200多個島嶼,沖繩是其中一個。有一些小島無人居住,就要派海軍陸戰隊駐首,並部署一些飛彈和雷達,以防禦經過宮古海峽或宮古領空的解放軍。

烏俄戰爭發生以後,日本有很多的戰術和戰略要改變。2013年,日本有公佈一本《國家安全戰略》,這一個戰略的執行時間約為十年,所以到了2022、2023年要產生新的戰略。所以2022年年底日本要發布新的戰略。2010年年底開始,日本公布《防衛計畫大綱》,上一份《計畫大綱》的有效年份是2019年至2023年,五年就會改變一次,並且會滾動式的調整。還有一個是《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》,主要是規劃怎麼增加軍備、增加軍事預算。

不會只有日本單獨對抗中國

國際關係學者都認為,亞洲有兩個火藥庫,一個是朝鮮半島,北韓和南韓的問題,第二個就是台灣海峽的問題。現在最自由民主的歐洲發生戰爭,亞洲也會產生新的挑戰,日本感受很深。俄烏戰爭之前,美英澳有一個三邊安全協議「AUKUS」;另外就是印太戰略四國:美日印澳;兩年前還有一個「五眼聯盟」。上述都是要圍堵中國。所以不只日本單獨對抗中國,周邊國家都會協助。

我再舉一個例:去年日本出版《防衛白皮書》,中國要出來當然靠海軍的力量。中國不論是水面艦還是水下艦,總排水量不過212萬頓。中國要在五年內增加百分之四十。美軍在亞洲船艦的總排水量差不多40萬頓,日本海上自衛隊有51萬頓,台灣大約26萬頓,加總不過中國的百分之六十。俄羅斯則有61萬頓。不過美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訓練有素,質量可能比中國高。但不論如何,美國預估2030年其海上軍事力量的優勢會消失。去年美國印太司令Philip S. Davidson說,六年內中國會對台灣出手。

許多國際關係的學者都沒有猜測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,反而是一些軍事專業的人判斷事情比較準確。美方的觀察和預估一定有自己的基礎。中國不斷對亞洲威脅。中國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和警戒機總數差不多3000架,日本不過300餘架,韓國640架,台灣520架,駐韓美軍80架。所以中國飛機數量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,更遑論其飛彈的數量。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公布,2020年中國國防預算達2523億美金,日本達490億美金,美國7780億美金。中國很多預算都投資於軍事項目,造成的威脅非常嚴重。

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,應該會對日本造成很多改變。我感覺不管是國家安全會議的文人,還是防衛省的軍人,都在思考現在的局勢對日本造成的威脅。去年年底,日本NHK有一個節目,訪問日本自衛隊退役的總司令和參謀總長,他們都對台灣海峽如果發生戰爭的情形做了很多兵棋推演。這一次公布在電視上介紹,大家有機會可以上網看看。中國如果發動戰爭,或是發動灰色地帶衝突,日本要怎麼應付?在會議中,就有討論日本的自衛隊如果參與戰事,日本首相有沒有辦法做出快速的決策?如果飛彈或戰機來襲,傷員要如何撤退?

烏俄戰爭對日本產生很多想法。我不是俄羅斯專家,但日本跟俄羅斯就北方四島領土有很多爭議。這禮拜俄羅斯也表態不願意再跟日本討論,因為《舊金山和約》簽訂至今,只剩俄羅斯不願意跟日本簽訂和平條約,因爲有領土爭議。自1956年、1993年、1998年、2016年、2018年,到今年2022年三月,俄羅斯拒絕再談判,因為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制裁俄羅斯的國家。

過去,日本一直想要與俄羅斯和談,並且提供經濟支援,包括3000億日圓投資俄羅斯東部,也有一些能源投資的合作。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的時候,日本對俄羅斯的制裁也很有限,但這次從經濟、私人財產等都制裁。當然,如果沒有美國在後面支持,日本不可能有那麼大的變化。這是我根據個人的觀察加上剛剛李老師的報告,為大家做的一個分享,以上,謝謝。

陳國雄:

謝謝李教授和林博士很精彩的分析。林博士是在國防部的智庫服務,要有硬底子的功夫。剛剛李教授對地緣戰略的分析非常精彩,也可以看出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。我希望大家了解,一個不願意保衛自己國家的人民的社會,是絕對會失敗。所以心裡要先有誓死捍衛台灣的決心,別人才可能會援助,這一次烏克蘭的戰爭就很明白的證明。另外,這一次烏克蘭的戰爭也證明,美軍援助但不必直接派兵,你就足以防衛。台灣跟美國的軍事合作已經幾十年,烏克蘭是自2014年開始軍事改革,就足以把跟他國提供的軍事情報串連起來。

另外,就是講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。日本2002年的時候,有一個在野黨叫做自由黨,表示日本有能力打造3、4000枚核彈。安倍晉三擔任自民黨幹事長的時候表示,日本可以行使最低限度的武力來保衛國家。過了一年,日本政府的政策有表示,如果日本製造最低限度保護國家的武力,並沒有違反憲法,因為憲法第九條沒有規定不能製造。安倍晉三、麻生太郎提出「自由與繁榮之弧」,提出「鑽石安全網」,後來四方安全對話就出現,跟鑽石安全網的成員國一模一樣。像安倍晉三這樣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,儘管有時候你會覺得他的發言不太可能實現,經過一、二十年的演變的確可能發生。所以日本現在討論「核武共享」是未來值得觀察的方向。我想現在就結束這一場,謝謝各位。